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80年代中后期的北大,流行着一句名言:“十个馒头砸向北大学生,会击中九个校园诗人。”那个全校作诗的时代,诗人们绝不会像许秋汉的歌里唱的那样“藏在水底”,而是借一切机会张扬自己,而且,未名湖就算站满了诗人都未必装得下。

 

八十年代的燕园诗人绝不愿“藏在水底”,而是要在未名湖畔激扬文字

 

很不幸地,我就是被馒头击中的唯一一个不会作诗的北大学生,一边为自己缺乏诗意和才华自惭形秽,一边不由自主地被这个诗意的时代所浸染。

 新生报到第一天,就听见帮忙迎新的某师兄问刚认识的师弟:“带这么多箱书,都什么书?“”多数是诗集。“”喜欢谁的诗?“艾略特。“

 偶然听到的这番话,竟让我感到万分惭愧。我确实带了一些书到宿舍,但是没有一本诗集。

 在食堂排队,也时常听到这样的寒暄:“最近又写什么诗了?“”哈哈有几首,改天拿给你看看。“

 不会作诗已经离一个真正北大人的境界很远了,如果连诗也不读,几乎算是自绝于燕园同窗。

 入学不久,便在三角地看到醒目的告示:售卖《新诗潮诗集》,上下两册,书价五元。卖书地点不是书店,而是学生宿舍。来不及多想,和室友马不停蹄直奔目标。

 

《新诗潮诗集》——没有书号的“内部出版物”

 北大男生宿舍一向是我视为畏途的地方,空气的每个分子都充斥着劣质烟草和经年不洗的鞋袜的混合气味,浑浊到无法呼吸,地板似乎几十年没有人认真打扫过,积起一层膏状的油腻,仿佛能够粘住鞋底。如果不是卡式录音机里飘出《让世界充满爱》或是卡彭特的《Top of the World》,透出一丝丝的文艺腔,无法想象这样的地方怎么能有人类居住,而且还在里面写诗和卖诗集,更不能想象,我们高山仰止的那些明星校园诗人,多数就起居在这样的宿舍里。

 我们慌慌张张地付钱、拿书,慌慌张张地从那间黄山云海一样烟雾腾腾的宿舍落荒而逃。过了几十年,才在几个回忆文章里知道卖书的也是燕园名诗人一枚,那间宿舍也是藏龙卧虎之地,如果留下来聊几句,今天就有更多秘辛拿来披露,可惜见识短浅,白白错过了与名诗人交谈的机会。

 更糟的是,买书时根本没想“书价五元”对穷学生意味着什么,更不用说计算一下自己的恩格尔系数。那时我每月的零用钱20元,用掉四分之一买了《新诗潮》之后,是一场经济危机。不好意思腆着脸去跟父母讨钱,别说再去书店买“走向未来”丛书了,就是吃饭也得掰掰手指头,首先是每周一次学一的小炒、还有长征食堂的豆腐脑、海淀的黄桥烧饼、小南门外的桂林米粉统统不能光顾了,整整一个月只能买最便宜的熬白菜,这对一个吃货简直是酷刑,而且完全是咎由自取。

 但是,读诗的快乐很快压倒了吃货的沮丧。尤其是翻开第一页,看到选为第一首诗的,竟然和1979年春天大哥从玉渊潭湖畔买来的油印册子一样,都是北岛的《回答》,感到莫名的欣慰。这次虽然还是内部出版,毕竟变成了铅字,说明喜欢这些诗的人绝不在少数。

 那天起,书页的纸纤维都浸透烟草味的《新诗潮诗集》便成了我的床头枕边书,确切地说,它几乎是那个时代是每个北大人的枕边书,也不知有多少人和我一样为《新诗潮》闹起胃亏油?作为中国新诗的摇篮和发展的重镇,北大书写了半部中国新诗史,但是未必每个时代都有这样多的人将诗集作为大学生活的刚需,而二十世纪八十年代就是这样一个奇异的时代。

 

《新诗潮诗集》主编老木

 

作为外语系学生,诗歌不是专业课,更不是必修课,但是我们常常在熄灯前会读一段诗,到了熄灯后的卧谈会时段,诗歌、诗人还是主要谈资。《新诗潮》收录的诗绝大多数并不出自北大人之手,而是七十年代末至八十年代中所谓“朦胧诗”的代表作。更令人惊讶的是,编者老木(本名刘卫国)只是79级的一位16岁上大学的师兄,并不是通常我们心目中的什么权威学术人士,《新诗潮》初版的1985年,他也不过二十一二岁。但是,三十年过去,经过时间的冲刷洗礼,不得不感叹这个选本的视野广阔、眼光独具,在资讯极不发达的八十年代初,竟然能网罗“朦胧诗”里最具代表性的作者和佳作,几乎就是一个奇迹。而有趣的是,它并不是公开出版物,只能算是北大的民间印刷品,因而早期不能在书店售卖,只能通过中文系的同学推销,竟然拥有了同时代诗集不可望其项背的影响力。

 卧谈会除了分享《新诗潮》里的作品,也会听同室的诗人同学朗诵她们的新作。同一宿舍有两位五四文学社的正式成员,那时北大的社团绝大多数是报名即可进,只有五四文学社是要提交作品、通过审查才能加入的,因而被它接收为会员,才能算是一个受承认的燕园文学青年。我一看这样高的门槛,再想到自己连诗都不会写,当即激流勇退。但是能在熄灯后近距离聆听诗人发表新作,也算是一种难得的经验。

 

中文系的《启明星》是北大八十年代影响力最大的文学期刊

 

北大诗人多,发表渠道也多。几乎每个系都有自己的文学刊物,最著名、也最有影响力的当然是中文系的《启明星》,有一定知名度的是法律系的《晨钟》和西语/英语系的《缪斯》,我们东语系虽然算不上是“文学大系”,也有一本不定期文学刊物《太阳鸟》。

(待续)

话题:



0

推荐

夏冰

夏冰

38篇文章 309天前更新

生于北洋,学于东洋, 居于南洋,趣在西洋。 曾经的国际媒体人, 永远的波希米亚人。

文章